诗词原文
杂诗
宋·刘克庄
行役在军营,连年不解围。
故山未敢说归期,十口相随又别离。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旷野月低垂。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政论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四度入朝为官,又四度罢官,晚年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数量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南宋最后一位大诗人”,刘克庄的诗风既有豪放的一面,也不乏细腻温婉之作,其词作亦多佳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因战事频繁,我长期驻扎在军营之中,多年未能解除战围。
故乡的山川美景,我不敢轻易提及归期,因为家中十口人刚刚随我迁徙至此,却又面临分别。
今夜,我还不知道将会在哪个荒凉之地过夜,只见广袤无垠的沙地上,一轮明月低低地悬挂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因战事而长期离家在外,无法确定归期的无奈与哀愁,首句“行役在军营,连年不解围”直接点明了诗人身处军营、战事连绵的背景,次句“故山未敢说归期,十口相随又别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家人团聚后又要分离的痛苦,末两句“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旷野月低垂”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故山未敢说归期”一句,尤为感人,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又透露出因战事频繁而无法确定归期的无奈,而“十口相随又别离”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痛苦,使诗人的情感更加饱满和真挚,末两句的景物描写,既是对诗人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又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国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刘克庄作为一位身处军营的文人,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离别的痛苦,他在这首诗中,以个人的经历为切入点,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在南宋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