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附加相关句:
每为采菱浮野艇,时因卖药宿山家。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人均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但是到了秋天也没有开花。
敲门后未曾听到一声犬吠,想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回答说他是到山里去了,等到他回来时每天都要到西斜时分。
(附加相关句译文)
他时常为了采摘菱角而驾着小船在野外漂浮,有时也会因为卖药而夜宿在山中的农家。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寻找友人陆鸿渐(即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圣”)不遇的情景,展现了陆羽隐逸生活的闲适与自在,诗中“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描绘了陆羽居所的幽静与田园风光;“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则通过菊花未开的意象,暗示了陆羽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品格,而“每为采菱浮野艇,时因卖药宿山家”则进一步展现了陆羽生活的丰富多彩与自由自在。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清新的笔触,描绘了陆羽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陆羽的居所、生活状态以及性格特点都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陆羽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特别是“每为采菱浮野艇,时因卖药宿山家”这两句,更是将陆羽的自在与闲适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向往不已。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皎然与陆羽的深厚友谊有关,陆羽作为唐代著名的茶学家和文学家,与皎然有着广泛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皎然在寻找陆羽不遇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对陆羽的思念与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隐逸生活、崇尚自然的社会风气。
需要注意的是,“每为采菱浮野艇,时因卖药宿山家”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一诗,而是后人根据皎然与陆羽的交往以及陆羽的生活习性所添加的附加相关句,但这两句诗与皎然的原作风格相符,且能够很好地展现陆羽的生活状态与性格特点,因此在此一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