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衣未赎身饶虱,治米无工饭有沙。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贫居

唐·杜荀鹤

典衣未赎身饶虱,治米无工饭有沙。

半亩荒园长槿棘,一庭秋雨湿梨花。

邻家乞火开新酝,稚子呼爹觅旧杷。

赖得门前无贵客,不须供备损年华。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进士试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为业,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仕途不顺,曾任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等职,终因性格耿直难容于时,晚年归隐润州(今江苏镇江)以终,杜荀鹤的诗反映现实深刻,同情人民疾苦,语言质朴自然,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同时期的温庭筠、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杜”。

译文

把衣服典当出去还未赎回,身上长满了虱子;做饭时因缺乏技巧,米饭中夹杂着沙子,半亩荒凉的园子里长满了荆棘和槿树,一场秋雨过后,庭院中的梨花也被打湿,只好向邻居借火来开启新酿的酒,孩子喊着父亲寻找旧时的杷子(一种农具或果实,此处可能指食物),幸好门前没有尊贵的客人来访,也就不必为了准备接待而耗费精力和年华。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贫困的生活状态,从衣物典当、饮食粗劣、居住环境荒凉、向邻家借火、孩子寻找食物等细节入手,展现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诗人以“赖得门前无贵客”一句,表达了对世俗应酬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杜荀鹤的《贫居》以其真实细腻的笔触,深刻揭示了晚唐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诗中“典衣未赎身饶虱”与“治米无工饭有沙”两句,以极其生动的形象,刻画了诗人生活的极度贫困与艰难,而“半亩荒园长槿棘,一庭秋雨湿梨花”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全诗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杜荀鹤一生仕途坎坷,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同情,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他生活极度贫困、仕途无望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自己贫困的生活状态,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历史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