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这两句诗出自元代诗人萨都剌的《汴梁怀古》,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汴梁怀古
元 萨都剌
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三十六宫烟月冷,七十二桥风雨声。
王气千年无燕雀,皇图万里到蓬瀛。
何须更上高楼望,极目中原万里情。
作者简介
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蒙古人),祖父阿鲁浑萨理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留居京中,以世医为业,父因世勋,官至武卫亲军都指挥使,泰定四年(1327)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英宗侍读学士,因弹劾权贵,被诬告“杖谴”,谪居淮安,后复起为山东宪司经历,晚年寓居杭州,萨都剌善诗词、散文,有诗名,诗作清新绮丽,题材多样,有《雁门集》传世。
译文
清澈的汴河水蜿蜒曲折地流经旧时的京城,宫墙内外春草几度枯荣。
三十六座宫殿在烟月笼罩下显得格外冷清,七十二座桥在风雨中传来阵阵声响。
王室的祥瑞之气历经千年依然没有消散,皇家的版图辽阔无垠,远达蓬莱仙境。
何必再登上高楼远望,极目远眺中原,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深情。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汴梁(今河南开封)的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诗中“清汴逶迤贯旧京”描绘了汴河穿城而过的景象,“宫墙春草几番生”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冷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历史沧桑感。
赏析
萨都剌的这首诗以汴梁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这座古城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诗中既有对汴河美景的描绘,也有对宫殿冷清的感慨;既有对王室祥瑞的赞美,也有对皇图万里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沧桑感。
创作背景
萨都剌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元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通过对汴梁这一历史名城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萨都剌的《汴梁怀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佳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汴梁这一历史名城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