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如霜照白骨,恶风卷地吹黄沙。全诗是什么?

小编17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您提供的“明月如霜照白骨,恶风卷地吹黄沙”并非直接出自此诗,但意境与李白的边塞诗风格相符,或为后人化用或误传,为贴合您的要求,以下解析将尝试在李白边塞诗的整体风格下,融入这两句的意境进行阐述。)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奔放,风格雄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没有鲜花开放,只有刺骨的寒冷。

在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调,却未曾见过春天的景色。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作战,晚上则抱着马鞍睡觉。

我愿意用腰间的宝剑,为斩断楼兰国的威胁而战。

(结合“明月如霜照白骨,恶风卷地吹黄沙”的意境,可理解为:在这荒凉的边塞,明月如霜般清冷,照耀着战场上的白骨;恶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环境极其恶劣。)

释义

此诗描绘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诗人通过描写天山的严寒、笛声的哀怨、战士们的日夜奋战,以及自己愿意为国捐躯的决心,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忠诚与勇敢。

赏析

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边塞的荒凉与战士的英勇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诗中“明月如霜照白骨,恶风卷地吹黄沙”(虽非直接出自此诗,但符合李白边塞诗风格)的意象,更是将边塞的荒凉与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誓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

创作背景

李白创作边塞诗时,正值唐朝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需要英勇的战士来保卫边疆,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生活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战士们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边疆安宁、国家统一的渴望。

需要注意的是,“明月如霜照白骨,恶风卷地吹黄沙”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塞下曲六首·其一》,但在解析时,我们已尝试将其融入李白的边塞诗风格中进行阐述,希望这样的解析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