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初秋行圃二首·其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初秋行圃二首·其二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译文:
落日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分鸣唱,树林里的鸟儿静悄悄的,小溪上的桥梁也被打断了(形容环境的静谧),乡村的炊烟袅袅升起却仿佛静止不动,竹篱笆的影子斜映在地面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傍晚时分的乡村景象,通过落日、蝉鸣、林雀、溪桥、炊烟和竹篱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落日虽然看似无情,却催生了蝉鸣,给大地带来了生机;而林雀无声、溪桥断裂(此处为意象,形容环境的静谧),炊烟不动,竹篱斜映,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秋傍晚的乡村风光,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感悟,落日与蝉鸣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律动;林雀无声与溪桥断裂的意象,则强化了环境的静谧和宁静,炊烟不动与竹篱斜映,则进一步渲染了乡村的宁静和安详,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在初秋时节漫步于乡村田野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沉浸在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他将这些感受化为诗句,创作出了这首充满田园风情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