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魏晋
作者: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观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俗人愦愦宁知子,心事悠悠欲语谁?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作者简介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他是曹操的次子,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群书,与曹植并称“二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丕在政治上颇有建树,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并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文学上,他的诗、赋、文皆有所成就,尤其擅长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译文
漫长的秋夜啊,北风呼啸,寒冷刺骨,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披衣下床,独自徘徊,徘徊的时间久了,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我低头看着清澈的水波,抬头仰望明亮的月光,银河向西流转,星星三五成群地闪烁着,草丛中的虫儿悲鸣,孤雁独自向南飞翔,我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思念,绵绵不绝地想着故乡,我想要飞翔却没有翅膀,想要过河却没有桥梁,我只能对着风长叹,心中的痛苦难以言表,俗人们愚昧无知,哪里能理解我的心情呢?我心中的忧愁和思绪又能向谁诉说呢?孤独的鸿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的鸟儿在北林鸣叫,我徘徊着,又能看见什么呢?只有满心的忧伤和悲痛。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寒冷、孤独和寂寞,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思乡之情,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如秋风、露水、月光、银河、虫鸣、孤雁等,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凉的氛围,进而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最后两句“俗人愦愦宁知子,心事悠悠欲语谁?”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之人的无奈和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细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秋夜的寒冷、孤独和寂寞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世俗之人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曹丕称帝之前,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故乡和亲人,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思乡之情,他也面临着政治上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绪,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曹丕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以及他对世俗之人的无奈和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