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妙喜堂中正法眼
宋·释宗杲
妙喜堂中开法眼,照天照地烛幽微。
等闲灭在瞎驴边,不向人间争是非。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53年),南宋临济宗高僧,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深研佛法,成为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人,释宗杲禅师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为己任,其禅风峻烈,主张“看话禅”,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他一生著作颇丰,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译文
在妙喜堂中,我开启了正法的慧眼,它能够照亮天地,洞察世间的一切幽微之处,这慧眼却轻易地消失在那些盲从的僧人(瞎驴)身边,我不愿与世俗之人争辩是非对错。
释义
“妙喜堂中正法眼”指的是作者在妙喜堂中开启了洞察世间真理的慧眼;“照天照地烛幽微”形容这慧眼能够照亮一切,包括天地和人心深处的幽微之处;“等闲灭在瞎驴边”则表达了慧眼虽明,却常被那些盲从、缺乏独立思考的僧人(瞎驴)所忽视或误解;“不向人间争是非”则体现了作者超脱世俗、不争不辩的高尚情操。
赏析
这首诗以“妙喜堂中正法眼”为题,通过描绘慧眼的明亮与瞎驴的愚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以慧眼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同时也对那些盲从、缺乏独立思考的僧人表示了遗憾和批评,诗中“照天照地烛幽微”一句,不仅展现了慧眼的明亮和广阔,也寓意着佛法的普照和普度众生,而“等闲灭在瞎驴边”一句,则揭示了佛法在世俗中的困境和无奈。“不向人间争是非”一句,则体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高尚品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释宗杲禅师在妙喜堂弘法期间,作为一位高僧,释宗杲禅师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世俗的纷扰和盲从的危害,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对世俗的超越态度,他也希望通过这首诗,提醒那些盲从的僧人,要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不要被世俗的纷扰所迷惑。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释宗杲禅师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洞察,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的超越态度和追求内心平静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