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干诘曲临官道,烟霭参差望城郭。出自哪首诗?

小编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阑干诘曲临官道,烟霭参差望城郭。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年-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隐士,他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隋末举孝悌廉洁科不中,弃官还乡,唐武德初,待诏门下省,后辞官隐居东皋,号“东皋子”,好饮酒,能长啸,琴棋书画皆通,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为初唐隐逸诗风之代表,有《东皋子集》传世。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隐没在官道旁,远处的云烟缭绕,城郭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秋日黄昏景色,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彷徨苦闷的心情。“阑干诘曲临官道,烟霭参差望城郭”两句,以曲折的小路、朦胧的烟霭和隐约可见的城郭,营造出一种迷离恍惚、怅然若失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淡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前六句写秋日黄昏的山野景色,色彩绚烂,动静相宜,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谐之美,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曲折的道路、朦胧的烟霭和隐约的城郭,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有田园诗的清新淡雅,又有隐逸诗的淡泊超然,是唐代隐逸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王绩一生仕途不顺,曾三仕三隐,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深感厌倦,这首诗大约创作于他隐居东皋期间,此时的他已远离尘嚣,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尽管他表面上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内心深处却仍难以完全割舍对世俗生活的牵挂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阑干诘曲临官道,烟霭参差望城郭”两句,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