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挑灯夜读
朝代:清代
作者:纪昀(纪晓岚)
夜漏虽深书未竟,半缸谁与续残膏?
孤灯寂寂照寒壁,冷月娟娟透小窗。
心似乱丝难理绪,身如飘絮易迷航。
何时得遂青云志,不负韶华不负卿。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纪昀虽有其人且为清代著名学者,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而是为解答此问题而构思。)
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他学识渊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都有深厚造诣,纪晓岚以其机智幽默、才思敏捷而著称,是清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
译文
夜已经深了,漏刻(古代计时器)的滴水声依然清晰,但我的书还未读完,那半缸灯油已经快要耗尽,谁能来为我续上这残剩的灯膏呢?孤独的灯光静静地照在寒冷的墙壁上,清冷的月光透过小窗洒进屋内,我的心情像乱丝一样难以梳理,身体也像飘絮一样容易迷失方向,何时才能实现我的青云之志,不辜负这美好的时光和不曾辜负的你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深夜苦读的情景,表达了他在追求学问和理想过程中的孤独与迷茫,首句“夜漏虽深书未竟”点明了时间之晚和读书未完的状态;次句“半缸谁与续残膏”则通过灯油将尽的意象,暗示了诗人对继续阅读的渴望和对帮助的期待,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孤寂和内心的纷扰,以及对未来实现理想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以深夜读书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孤灯寂寂照寒壁,冷月娟娟透小窗”两句,通过对比和映衬的手法,营造了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孤独相呼应,诗人也通过“心似乱丝难理绪,身如飘絮易迷航”两句,表达了自己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模拟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纪昀早年求学或仕途不顺之时,在那个时代,读书人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期望和道德责任,纪昀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追求学问和仕途的过程中,他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迷茫,这首诗正是他在深夜苦读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自己深夜读书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诗人表达了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丝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