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旅怀》
宋·方岳
日日邅途处处诗,书生活计绝堪悲。
灯前细雨檐花落,乡里粗官去后知。
作者简介: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幹办公事,淳祐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遭论劾贬官,咸淳二年(1266),以朝请大夫致仕,方岳诗词,多抒发爱国忧时之情,风格清健,著有《秋崖集》四十卷、《秋崖词》二卷。
译文:
每天行走在艰难的道路上,处处都能触发我写诗的灵感,但作为一个读书人,我的生活境遇却实在令人感到悲哀,在灯火阑珊的夜晚,细雨绵绵,檐花随风飘落,而我这位粗疏的乡间小官离职之后,才有人知晓我的不易与辛酸。
释义:
“日日邅途处处诗”描述了诗人每日行走在艰难旅途中的情景,但即便如此,他也能从每一处景象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诗歌。“书生活计绝堪悲”则表达了诗人作为读书人的悲哀生活境遇,可能指的是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等,后两句通过描绘夜晚细雨、檐花飘落的景象,以及自己离职后才被人知晓的辛酸,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悲情。
赏析:
这首诗以“旅怀”为题,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慨与悲凉,首句“日日邅途处处诗”既展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又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敏感的心灵,次句“书生活计绝堪悲”则直接点出了诗人作为读书人的悲哀生活,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后两句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和自己的离职经历,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悲情,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哀愁和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方岳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读书人,方岳可能曾对仕途抱有美好的期望,但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旅途中,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艰辛,这些经历都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将自己的感慨和悲凉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哀愁和无奈的《旅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岳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感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