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有一说(含关键词的变体):
闻猿
唐·李白(此说为后人根据意境构想,非确切史料记载)
江流不息夜悠悠,故应未抵闻猿愁。
况是巫山庙里时,声声断肠泪难收。
(注:由于“故应未抵闻猿恨,况是巫山庙里时”并非李白某首确切作品的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构想了一首符合李白风格的“闻猿”诗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译文
(以构想的“闻猿”诗为例)
江水不停地流淌,夜晚显得格外悠长,那猿猴的啼声,恐怕还未及我心中的愁苦,更何况,这是在巫山神庙的周围,每一声猿啼都让人肝肠寸断,泪水难以抑制。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流不息、猿声哀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哀伤,猿声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来象征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而巫山神庙则增添了神秘与凄美的色彩,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首句“江流不息夜悠悠”既描绘了江水的流动,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的无尽思绪,次句“故应未抵闻猿愁”直接点出猿声带来的愁苦,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第三句“况是巫山庙里时”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层次,巫山神庙的神秘与凄美使得猿声更加令人断肠,末句“声声断肠泪难收”则是对前几句情感的总结与升华,将诗人的愁苦之情推向了高潮。
创作背景
虽然“闻猿”诗并非李白的确切作品,但我们可以根据李白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进行构想,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与变迁,在游历过程中,他常常借景抒情,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的诗篇,这首诗可能是在李白游历至巫山地区时,面对江流不息、猿声哀怨的景象,触景生情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对自然、人生和自由的深刻感悟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