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的释义

小编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陵间。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译文

(注:由于“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并非直接出自杜牧某篇完整作品中的连续句子,而是后人可能从杜牧作品中提炼或化用的意境,以下译文为基于整体意境的构想性翻译)

骊山向北建造再向西转折,一直延伸到咸阳二陵之间,宫殿盘旋曲折,重重叠叠,像蜂房水涡一样密集,高耸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长桥卧在水面上,未等风起,为什么像有龙在游动?复道架在空中,不是雨后初晴,为什么会出现彩虹般的景象?宫殿高低错落,使人辨不清方向,歌台上传来温暖的乐声,如同春光般融融;舞殿上舞袖飘拂,仿佛带来凄凄的风雨声,一天之内,一座宫殿之中,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灞桥边的柳树如烟似雾,不知有多少,又有谁会想起远行的旅人,寄给他一枝春色呢?

释义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灞桥边柳树如烟、景色无限的画面,并表达了诗人对远方行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之情,灞桥是古代送别之地,烟柳则象征着离愁别绪,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抒发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赏析

这两句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杜牧作为诗人的高超技艺,灞桥烟柳作为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被杜牧巧妙地运用在这里,既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又寄托了诗人对远方行人的深切关怀,通过“知何限”和“谁念”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无限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在描绘宫殿的壮丽景象后,以这两句作为结尾,既增添了诗意的深远,又使整首诗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虽然“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并非直接出自杜牧某篇完整作品的原文,但我们可以从杜牧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中推测其可能的创作灵感,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他自身也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牧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人生、友情和离别的深刻思考,灞桥作为古代送别之地,自然成为了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重要载体,这两句诗很可能是杜牧在描绘宫殿壮丽景象后,借灞桥烟柳这一意象,抒发对远方行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