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即日望采石矶,至京口,不到,率成十九韵》,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即日望采石矶,至京口,不到,率成十九韵
唐·李商隐
采石江边一揖孤,几回小住欲踟蹰。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回头望故国,三载别秦关。
情绕遍山树,愁缠隔海帆。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堕睫惟愁别剑阁,包巾已自忆乌衣。
归来应见杏花稀,绿绕红围掩映堤。
旧隐不归刘备国,新居未换子云居。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
江湖占得宽闲地,风月随人得自由。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节选与关键词相关部分)
巴地的酒不能消解我心中的客居之恨,蜀地的巫师空自懂得占卜归期。
释义:
巴酒:指巴地(今四川一带)所产的酒。
蜀巫:指蜀地(今四川一带)的巫师,古代巫师常为人占卜吉凶、预测归期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之情,巴地的酒虽然醇厚,却无法消解他心中的愁苦和怨恨;蜀地的巫师虽然懂得占卜,却也无法为他带来确切的归期。
赏析:
这两句诗以“巴酒”和“蜀巫”为象征,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巴酒之烈,蜀巫之灵,都无法解决诗人心中的问题,这种对比和反差,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归去的遗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旅途中所作,他当时可能正身处异乡,思念故乡和亲人,心中充满了愁苦和无奈,在旅途中,他看到了巴地的酒和蜀地的巫师,这些景象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无奈,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