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深知太辽绝,此诗它日勿同编。的释义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附加句

笔力深知太辽绝,此诗它日勿同编。

(注:此附加句并非原《登高》诗内容,为本次回答虚构,用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原诗《登高》部分)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不断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附加句)

深知此诗的笔力雄浑,意境辽远绝妙,将来在编排诗集时,请不要把它与其他诗作同等对待。

释义

原诗《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而附加句则表达了对这首诗的高度评价,认为其笔力深厚,意境高远,不应与其他诗作混同编排。

赏析

《登高》一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附加句则体现了诗人或后世读者对这首诗艺术成就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评价。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由夔州前往四川东部,途经巫峡时所作的,此时杜甫已在漂泊生活中度过了五十六个年头,而且疾病缠身,生活十分困苦,重阳节到来,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佳作,而附加句则可能是后人根据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虚构出的对这首诗的评价。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