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花不逐苹花老,桐叶常先槲叶残。的释义

小星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思

唐·白居易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蓼花不逐苹花老,桐叶常先槲叶残。

孤馆悄无人,满庭霜月明。

何当西窗下,共剪夜烛深。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贴近民生,广泛涉及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病中睡眠少梦,秋日里闲立多思。

雨后初晴,寂寞冷清,早寒已至。

鸟儿栖息在红叶树上,月光照耀着青苔覆盖的地面。

蓼花不像苹花那样容易老去,桐叶总是比槲叶更早凋零。

孤独的客栈里悄然无人,满庭都是明亮的霜月之光。

何时能在西窗之下,与你共剪夜烛,深谈心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里的孤独与思念,首联写病中少梦、秋日多思,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通过雨后初晴、早寒已至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寂寞与萧条,颈联以鸟栖红叶、月照青苔的意象,展现了秋日夜晚的静谧与美丽,同时以蓼花不逐苹花老、桐叶常先槲叶残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共聚、共剪夜烛的深切期盼。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如鸟栖红叶与月照青苔、蓼花与苹花、桐叶与槲叶的对比,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以病中少梦、秋日多思的笔触,表达了对生命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身处异乡之时,诗人身处孤独的环境中,面对秋日的萧瑟景象,不禁触景生情,产生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通过这首诗,诗人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又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感受力,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和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