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见公卿嬾入城,野桥孤店跨驴行。的释义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怕见公卿嬾入城,野桥孤店跨驴行。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遭贬谪,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著有《小畜集》。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初放黄花,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那是大自然傍晚的乐章,数座山峰默默无语地伫立在夕阳斜照之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像胭脂一般,香气四溢的荞麦花洁白如雪,我因为害怕见到那些达官显贵,所以懒得进城,而是选择在野外的桥边小店,骑着驴子慢慢前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山野行旅的所见所感,前六句所写的自然景物清新秀丽,生机盎然,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的情怀,全诗语言明净,意境幽美,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富于哲理,堪称王禹偁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佳作,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五、六两句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说,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后句是说:诗人乘着驴子,沿着野外小店旁那座孤零零的小桥,惘然若失地走过。“嬾”(通“懒”)字写出了诗人的沮丧失意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诗人在政治上本有远大抱负,但屡遭贬谪,理想不能实现,因而在抑郁不平之气中产生了“怕见公卿”的反感情绪,这首诗就曲折地表现了这样的心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