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全诗是什么?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半窗残照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后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译文

午睡在花前,竹席清凉如水波欲流,日影催开了红花的影子上了帘钩,片刻间客人离去主人醒来,西窗下还剩下一半的夕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午后的悠闲时光,以及客人离去后的片刻宁静,首句“午枕花前簟欲流”写出了午睡的舒适与环境的清幽;次句“日催红影上帘钩”则通过日影的移动,暗示时间的流逝;第三句“须臾客去主人觉”点明了客人离去的瞬间,诗人从午睡中醒来;末句“一半西窗无夕阳”则通过夕阳的余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惆怅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午后的生活片段,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变迁,首句“午枕花前簟欲流”以“簟欲流”形容竹席的清凉,富有想象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闲适,次句“日催红影上帘钩”则通过日影的移动,巧妙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同时也为下文的“客去”做了铺垫,第三句“须臾客去主人觉”直接点明了客人离去的瞬间,诗人从午睡中醒来,这一转折使得诗歌的节奏突然加快,同时也为末句的抒情做了准备,末句“一半西窗无夕阳”则通过夕阳的余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惆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客人离去的淡淡哀愁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王安石在晚年退居江宁时期所作,此时的王安石已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对仕途的起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通过描绘午后的悠闲时光与客人离去后的片刻宁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时光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王安石晚年追求内心宁静、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