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九日
宋·苏洵
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见菊花开。
绿樽不惜千回醉,红树无情日夜催。
寒雁初来声渐苦,长亭欲晚意难回。
前贤此日多成赋,衰病年年只自哀。
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力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译文
岁月匆匆老去,时光不耐催促,微霜初降,又见菊花盛开,绿色的酒杯里盛满了酒,我不吝惜千回万次的醉倒,但那红树却无情地日夜催促着秋天的离去,寒雁初来,叫声渐显凄苦,长亭将近傍晚,我的归意却难以收回,前贤们在这个日子多会写成诗篇,而我年年衰老多病,只能独自哀叹。
释义
这首诗是苏洵在重阳节所作,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无奈和哀伤,诗中通过描写微霜、菊花、绿樽、红树、寒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秋日萧瑟、人生短暂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无奈,首联“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见菊花开”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颔联“绿樽不惜千回醉,红树无情日夜催”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颈联“寒雁初来声渐苦,长亭欲晚意难回”则通过寒雁的叫声和长亭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哀伤和归意难收的无奈,尾联“前贤此日多成赋,衰病年年只自哀”则通过对比前贤和自己的境遇,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哀伤和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洵在重阳节所作,当时他年事已高,身体衰弱,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流逝有着深刻的感受,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赏菊、饮酒、登高的日子,但苏洵在这个节日里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无奈,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苏洵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