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舞新教成,凄怨传得三巴声。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107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竹枝词九首·其二

唐·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歌舞新教成,

凄怨传得三巴声。

闻君四弦一拨奏,

夷声铜鼓不敢鸣。

(注:此处只展示了与关键词相关的两句及其前后文,以完整呈现诗句的上下文环境。)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创作,善于捕捉和提炼生活中的典型意象,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各种生活场景,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巴山楚水一带雨多江潮湿,

当地人擅长吟唱本乡民歌。

今朝我这个北方客子思归乡,

回舟时听那纥那歌声披绿绮。

竹枝歌舞刚刚教成新曲调,

凄怨之声传遍整个三巴地。

听说你四弦一拨奏起乐,

那夷人的铜鼓声都不敢响起。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巴山楚水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前两句写巴山楚水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当地人的歌唱习俗,后两句则通过竹枝歌舞的新曲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归心似箭的情感,也展现了竹枝歌舞在当地的影响力和魅力,使得夷人的铜鼓声都不敢与之争锋。

赏析

这首诗以竹枝歌舞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巴山楚水地区的民俗风情和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以“竹枝歌舞新教成”为引子,引出了对竹枝歌舞的赞美和对家乡的思念,通过“凄怨传得三巴声”和“夷声铜鼓不敢鸣”等句,进一步突出了竹枝歌舞在当地的影响力和魅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德宗贞元末年曾任朗州司马等职,后来又被贬为连州刺史、夔州刺史等地,在这段时期,他深入了解了巴山楚水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歌唱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创作了一系列以竹枝歌舞为题材的诗歌,以表达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这首《竹枝词九首·其二》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