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日月未尝蚀,千载源流终自明。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辨道歌

朝代:宋代

作者:白玉蟾

六经日月未尝蚀,千载源流终自明。

大道本来无得失,浮名浪说似云行。

作者简介

白玉蟾,南宋末至元初著名道士、诗人、书画家,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后隐居武夷山修持,游历名山,广结道缘,白玉蟾博学多才,诗词书画皆精,其诗词风格豪放不羁,富有哲理,对后世道教文化影响深远。

译文

六经如同日月般光辉照耀,从未被遮蔽侵蚀,历经千载,其思想源流终将清晰明了,大道的本质原本就无所谓得失,那些浮名虚誉不过是如浮云般过眼即逝。

释义

“六经日月未尝蚀”意指儒家经典(六经)如同日月般永恒不变,其智慧与真理不受时间侵蚀,始终照耀人间。“千载源流终自明”则强调这些经典历经千年传承,其思想体系与源流终将为人所理解并发扬光大。“大道本来无得失”表达了大道(即宇宙真理或生命本质)本身超越得失的境界,不受世俗价值评判的影响。“浮名浪说似云行”则是对世俗名利的一种超脱态度,认为这些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过分追求。

赏析

此诗以六经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真理永恒、大道无垠的深刻认识,首句“六经日月未尝蚀”以日月之永恒比喻六经之不朽,展现了作者对儒家经典的崇敬与信仰,次句“千载源流终自明”则强调了真理的历久弥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本质终将为人所识,后两句则转向对大道与浮名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大道超脱、名利虚无的深刻领悟,体现了道教追求内在超越、淡泊名利的哲学思想。

创作背景

白玉蟾生活在南宋末年至元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化交融的时期,他作为一位道教高士,不仅精通道法,还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旨在表达对儒家经典的尊崇与对大道真理的追求,通过对比大道与浮名,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超脱态度,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白玉蟾以诗寄情,表达了对真理与道义的坚守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