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居杂思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蛮童取火炷香碗,不读南华谁与归?
竹影拂阶尘不动,月华穿户梦初回。
心随秋雁飞何处,目送寒云过翠微。
独坐小轩风满袖,世间荣辱尽忘机。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主张作诗应有真性情,有个性,反对模拟古人,随园诗话》等著作传世。
译文
蛮童(指家中的小仆人)点燃香碗中的香火,我若是不研读《南华经》(即《庄子》),又能与谁一同归隐呢?竹影轻轻拂过台阶,尘埃却未曾被惊动,月光穿透门户,我从梦中醒来,我的心随着秋天的大雁飞向何方?目光追随着寒冷的云朵飘过青翠的山峦,独自坐在小屋的窗前,清风满袖,世间的荣辱都已忘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袁枚在隐居生活中的一个宁静夜晚,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如蛮童取火、竹影拂阶、月华穿户)和内心感受(如心随秋雁、目送寒云、独坐忘机),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荣辱的超脱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首联“蛮童取火炷香碗,不读南华谁与归?”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引入,既展现了隐居生活的闲适,又隐含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归隐之志,颔联“竹影拂阶尘不动,月华穿户梦初回”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幽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颈联“心随秋雁飞何处,目送寒云过翠微”则通过秋雁和寒云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尾联“独坐小轩风满袖,世间荣辱尽忘机”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独坐小轩、清风满袖、忘却世间荣辱的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袁枚辞官归隐之后,他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过上了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广收诗弟子,吟咏其中,创作了大量反映隐居生活和内心感受的诗歌,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荣辱的超脱态度,也反映了袁枚作为性灵派诗人的特点,即注重表现真性情、有个性,反对模拟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