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宋·苏辙
老已为民犹学问,向虽作吏半山林。
清风入坐酒醒后,明月照窗人定心。
种柳开池还取适,读书写字不求深。
此中真意谁能解,会者方知味满襟。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1039年-1112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译文
年岁已老,身为平民百姓的我仍然坚持学习;过去虽然担任过官职,但心却常常向往着山林间的宁静,清风拂过座位,酒醒之后倍感清爽;明月照耀着窗户,人静之时内心一片宁静,种植柳树、开挖池塘,只为求得内心的舒适;读书写字,并不刻意追求学问的深奥,这其中的真正意味谁能理解呢?只有懂得它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满满的韵味。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苏辙晚年闲居时的生活态度和心境,他虽已年老,但仍不忘学习,保持对知识的追求;尽管曾为官,但内心更向往山林间的自然与宁静,通过描绘清风、明月、种柳、开池等生活细节,展现了他追求内心平和与舒适的生活状态,他也表达了对学问的淡泊态度,认为读书写字不必刻意追求深奥,重要的是内心的体验和感悟。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苏辙通过描绘自己的闲居生活,展现了其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高尚情操,诗中“老已为民犹学问”一句,体现了苏辙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即使年老也不忘学习;“向虽作吏半山林”则表达了他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哲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晚年闲居时所作,在北宋时期,政治斗争激烈,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多次被贬,晚年他选择闲居,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过上了宁静淡泊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状态的写照,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也反映了苏辙对学问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