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郊渺渺羊牛下,丛木萧萧鸟雀呼。全诗是什么?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居

宋·张耒

荒郊渺渺羊牛下,丛木萧萧鸟雀呼。

长路关山何日尽,故人音信几时无。

孤村寂寂炊烟断,落日亭亭古木孤。

欲问前村何处是,且随樵牧觅归途。

作者简介

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十三岁能为文,曾师从苏轼,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张耒的诗作风格平易近人,语言流畅自然,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是宋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译文

荒凉的郊外,牛羊纷纷归家,丛林中树木摇曳,鸟雀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漫长的道路上,关山重重,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老朋友的书信也好久没有收到了,孤独的村庄里,炊烟已经断绝,落日余晖中,一棵古树孤独地矗立着,想问前面的村庄在哪里,只好跟随着樵夫和牧童去寻找回家的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村居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荒郊、丛木、长路、孤村、落日等自然景象,以及牛羊归家、鸟雀鸣叫、故人音信断绝等生活细节,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生活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首联“荒郊渺渺羊牛下,丛木萧萧鸟雀呼”以牛羊归家和鸟雀鸣叫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颔联“长路关山何日尽,故人音信几时无”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归期的期盼,颈联“孤村寂寂炊烟断,落日亭亭古木孤”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氛围,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尾联“欲问前村何处是,且随樵牧觅归途”则以问句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前路的迷茫,又透露出他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村居期间所作,当时,他或许因仕途不顺或生活所迫而暂时居住在乡村,远离了繁华的都市和喧嚣的官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乡村生活,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他也难免会感到孤独和思乡,于是将这些情感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耒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