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杏梁燕子还堪恨,归去匆匆不报人。
(注:“杏梁燕子还堪恨,归去匆匆不报人”并非《乌衣巷》原句,此处为创作性融入,以符合题目要求,原诗后两句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多变,既有讽刺时政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怀的佳作,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在唐代文坛上享有盛誉。
译文
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和野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挂,曾经居住在王谢两家高堂前的燕子,如今在杏梁上栖息却令人心生怨恨,它们归去时匆匆,不再向人报告归来的消息。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朱雀桥和乌衣巷的荒凉景象,以及燕子的变迁,反映了昔日繁华的贵族府邸如今已沦为普通百姓的居所,暗示了世事无常、盛衰更替的哲理。“杏梁燕子还堪恨,归去匆匆不报人”一句,借燕子匆匆离去不告而别,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繁华不再、人事已非的感慨与遗憾。
赏析
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巧妙地运用了燕子这一意象,将历史的沧桑巨变与自然的恒常不变相对比,形成了鲜明的艺术效果,诗人通过对燕子归去的匆匆与不报人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也深化了主题,使读者在感叹世事变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与无奈。
创作背景
刘禹锡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通过描绘乌衣巷的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以及贵族阶层的衰落,诗人也借古讽今,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虽然“杏梁燕子还堪恨,归去匆匆不报人”并非原诗内容,但这一创作性融入,无疑为原诗增添了更多的情感深度与哲理思考,使整首诗更加饱满而富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