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海棠芍药句(附加于赏析部分,因原诗中并无此句,但据题意创作关联意境)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出身京兆杜氏,为宰相杜佑之孙,杜牧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译文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味芬芳正值初秋,青苔长满台阶石砌,白鸟故意迟留不去,暮霭从深林中升起,斜阳从小楼上落下,谁能想到这条竹西路,歌吹之声竟是从那繁华的扬州城传来。
(附加句译文)如果海棠的根可以移植,那么扬州的芍药恐怕都要羞愧而死了。
释义
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描绘独特的景物和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附加句则以海棠与芍药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某种花卉之美若可移植,将令其他花卉失色之意,虽非原诗内容,但可视为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延伸或想象。
赏析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禅智寺的幽静与扬州城的繁华之间的鲜明对比,诗中“雨过一蝉噪”以动衬静,更显禅寺之静谧;“青苔满阶砌”则直接描绘了禅寺的荒凉与岁月的痕迹,而“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一句,虽非原诗,但巧妙地借用了花卉之美来比喻,若海棠之美可以移植,那么扬州以芍药著称的美景也将黯然失色,进一步强调了诗中静谧之美的独特与不可复制。
创作背景
杜牧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赴任比部员外郎时,经过扬州,游览禅智寺并写下此诗,当时,杜牧正值仕途不顺,心中充满抑郁与无奈,而禅智寺的静寂与扬州城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触动了他的情感,从而创作出这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虽然“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并非原诗内容,但这一想象性的延伸,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