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金山寺
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朝游暮还尽幽胜,贪看白鹭横江烟。
僧言古有金山寺,八十年间遗老尽,
坏堂无壁草青青,却向僧窗寻往迹。
忽闻江上弄长笛,使人哀怨思无际。
老僧为余述古事,云是前朝审音地。
试将一曲试君看,君能识之吾当拜。
笛声愤怨哀中流,怨如别鹤呼苍穹。
莫向孤舟听此曲,令人泪下沾罗襦。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出“士人画”概念,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译文
(节选)
……
僧人说这里古代有金山寺,八十年间老一辈的人都已去世,破败的殿堂没有墙壁,青草茂盛,我却在僧人的窗前寻找过去的痕迹。
……
释义
这两句诗描述了金山寺历经八十年风雨后的荒凉景象,老一辈的人都已经去世,寺庙也变得破败不堪,殿堂没有了墙壁,只有青草在废墟上茂盛生长,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世事沧桑的感慨。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金山寺的荒凉景象,通过“遗老尽”和“无壁草青青”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诗人通过寻找“往迹”,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思考,这两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
创作背景
苏轼在北宋时期曾多次游历江南,对江南的山水风光和人文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首《游金山寺》就是他在游历金山寺时所作,当时,金山寺已经历了八十年的风雨沧桑,变得破败不堪,苏轼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思考的诗歌,通过描绘金山寺的荒凉景象,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