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田家
唐·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起铧无宿土,耕陇得秋粮。
只要耕犁及时节,裹茶买饼去租牛。
作者简介
聂夷中,唐代诗人,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出身贫寒,曾长期流寓京华,仕途不顺,屡试不第,他的诗作多反映农民疾苦,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反映民生疾苦的重要诗人之一。
译文
父亲在田野里耕种,儿子在山脚下开垦荒地,六月的庄稼还未抽穗,官府就已经开始修建粮仓准备收粮了,农具上没有隔夜的泥土,耕种的田陇上能收获秋天的粮食,只要耕作及时,按照节气来,农民们就会裹上茶叶、买上饼子去租牛耕种。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以及他们面对官府剥削的无奈,前两句通过父子耕作的对比,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后两句则通过“起铧无宿土”和“只要耕犁及时节”等句,强调了农民对耕作的重视和对丰收的渴望,同时也隐含了对官府不顾农民死活、急于收粮的批判。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农民耕作、收粮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勤劳、坚韧的品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苦难,诗中“只要耕犁及时节,裹茶买饼去租牛”一句,更是将农民对耕作的重视和对生活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父子耕作的对比、六月禾未秀与官家修仓的对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聂夷中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出身贫寒,长期流寓京华,对农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