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唐·白居易
霜凋榉柳枝无叶,风折安榴子满房。
背日燕雏昏翥翼,向阳花蕊晚敷芳。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心系百姓,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译文
霜冻使榉树的枝条失去了叶子,风吹折了石榴树,果实落满了枝头,背对阳光的燕子雏儿在黄昏中展翅飞翔,而向阳的花蕊则在傍晚时分绽放芬芳,鸳鸯瓦上覆盖着重重的霜华,翡翠色的被褥寒冷无人共眠,悠悠岁月,生死离别已经过去多年,你的魂魄却未曾入我的梦中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里一幅萧瑟而凄美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首联“霜凋榉柳枝无叶,风折安榴子满房”以自然景象开篇,点出秋日的萧瑟;颔联则通过燕子雏儿和向阳花蕊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凄凉与生机并存;颈联转而写人,以鸳鸯瓦和翡翠衾的寒冷,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与无尽哀思。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霜凋榉柳”和“风折安榴”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凄凉而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随后,诗人通过燕子雏儿和向阳花蕊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希望,使全诗在悲凉中不失生机,颈联和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与哀愁,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使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经历着人生的某种重大变故,如亲人的离世或仕途的挫折等,这些经历使得诗人对生命、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秋日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哀愁,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与无尽哀思,诗中也蕴含着对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