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续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您的关键词要求)
何时一扫胡尘尽,更约同吟太华秋。
(注:此续句为后人根据杜甫诗意及风格所加,非杜甫原诗内容,用以表达对未来和平、共赏美景的期盼。)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时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春光正好,我要伴你们一同还乡。
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再前往洛阳。
何时能彻底扫除胡人的尘埃,让我们再次相约,在华山的秋天共同吟诗。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失地后的极度喜悦之情,以及迫切希望回到家乡的愿望,续句则表达了对未来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除了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与妻子儿女共享欢乐,他设想即刻就从巴峡穿巫峡,到襄阳,然后直奔洛阳,就诗人而言,这两个地方都不是他的家乡,但在“即从”、“便下”的情景中,却颇难分辨出先后次序,这正好表达了他即刻“还乡”的狂喜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续句“何时一扫胡尘尽,更约同吟太华秋”则以一种更加深远和宏大的视角,表达了对国家统一、民族和平的深切期盼,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而续句则可能是后人根据杜甫的诗意和风格,为了表达类似的主题和情感而添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