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兴八首·其二
唐·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此身未死长为客,回首夔州又二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夔州的高城上夕阳西下,我独自倚靠栏杆遥望着京城长安,听到巫峡的猿啼声,不禁泪落如雨,我奉命出使却空然无成,只能随着八月浮槎返回,我离开翰林,病卧在床,却时常思念着那绘有仙鹤图案的省中香炉;在这山城楼上,我遥望着白帝城外的粉墙高垒,心中悲凄的胡笳声隐隐传来,只要我这一身还未死,我就仍然只是一个漂泊江湖的孤客,在这夔州已经度过了两个年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夔州的秋日景象和诗人的个人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思念、对仕途的失意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夔府孤城落日斜”描绘了夔州的孤寂与凄凉,“每依北斗望京华”则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深深眷恋,而“此身未死长为客,回首夔州又二年”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感慨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上深沉悲凉,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中的“此身未死长为客”一句,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无奈与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他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夔州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诗人在此度过了长达两年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感自己如同一个漂泊的孤客,对京城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