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城南十里陂,亭亭独立见奇姿。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5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城南柳

唐·韦庄

春晚城南十里陂,亭亭独立见奇姿。

谁言此处无佳树,自见垂杨拂路歧。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动荡时期,作品多反映战乱离愁和个人遭遇,情感深沉,风格独特,韦庄的诗风清丽,词则婉约动人,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晚春时节,城南十里外的池塘边,一棵柳树亭亭玉立,展现出它独特的姿态,谁说这里没有美丽的树木呢?看那垂柳的枝条轻轻拂过路旁,自有一番风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时节,城南十里陂(池塘边)的一棵柳树,以其亭亭独立的姿态,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美丽,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强调了柳树虽处偏远之地,却自有其独特魅力,不被忽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首句“春晚城南十里陂”,既点明了时间(晚春)和地点(城南十里陂),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次句“亭亭独立见奇姿”,直接赞美了柳树的独特风姿,用“亭亭独立”四字,生动地刻画出柳树孤傲而优雅的形象,后两句“谁言此处无佳树,自见垂杨拂路歧”则通过反问和自答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柳树虽处偏远,却自有其不凡之处,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独特欣赏。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这一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春日郊游时,诗人偶然发现了这棵独立于城南十里陂的柳树,被其独特的姿态所吸引,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自己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情怀,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庄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独特审美,以及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