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头晚酌
唐·郑谷
持酒江头到夕霏,愁城顿觉解重围。
花前自笑频回首,梦里谁人知是非。
远水迢迢芳草绿,斜阳淡淡柳枝稀。
此生何处长为客,明月春风自相依。
作者简介
郑谷,字守愚,唐代晚期著名诗人,约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卒于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郑谷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七岁便能作诗,成年后,他四处游历,广交文友,诗名远播,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五言律诗,有“芳林十哲”和“郑鹧鸪”之称,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手持酒杯站在江边直到傍晚时分,心中的愁绪仿佛被江风一吹而散,重重愁城瞬间瓦解,在花前独自微笑,频频回首往事,梦境中又有谁能知晓是与非呢?远处的水流悠长,芳草萋萋,夕阳淡淡,柳枝稀疏,此生漂泊不定,总是在异乡为客,但明月与春风却始终伴随着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边傍晚时分独自饮酒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愁绪的解脱和对人生漂泊的感慨,首联“持酒江头到夕霏,愁城顿觉解重围”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借酒消愁、心境豁然开朗的情感,颔联和颈联则通过花前回首、远水芳草、斜阳柳枝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漂泊的无奈和对明月春风的依恋。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首联“持酒江头到夕霏”一句,既描绘了诗人独自饮酒的场景,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而“愁城顿觉解重围”一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借酒消愁、心境豁然开朗的情感,颔联和颈联则通过一系列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漂泊的无奈和对明月春风的依恋,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谷晚年漂泊异乡之时,郑谷一生仕途不顺,多次科举不第,晚年更是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人生漂泊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通过借酒消愁、欣赏自然美景等方式,诗人暂时忘却了心中的愁绪,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满足,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晚期社会动荡、文人漂泊不定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