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得禄在傍邑,我贫初办一鹿车。全诗是什么?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小儿得禄在傍邑

唐·韦应物

小儿得禄在傍邑,我贫初办一鹿车。

忧勤不遑食与寝,日月自尔居成家。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以门荫入仕,起家右千牛备身,出任栎阳县令,迁比部郎中,加朝散大夫,外放治理滁州、江州、苏州等地,政绩卓著,后辞官闲居苏州,广交诗友,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诗作风格恬淡高远,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世称“韦苏州”。

译文

我的小儿在邻近的县城得到了官职,而我因为贫穷,才刚刚置办了一辆简陋的鹿车(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我因为忧虑和勤劳,连吃饭和睡觉都顾不上,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我们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韦应物在贫困中努力生活的情景,他的小儿在邻近的县城谋得了官职,有了稳定的收入,而诗人自己却因为贫困,只能刚刚置办起一辆简陋的鹿车作为代步工具,他因为忧虑家庭生计和勤劳工作,连基本的吃饭和睡觉都顾不上,但正是这样的努力和坚持,他们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诗人韦应物在贫困中的生活状态,诗中通过对比小儿得禄和自己贫困的境遇,展现了诗人对家庭生计的忧虑和勤劳工作的精神,诗中也透露出一种乐观和坚韧的态度,即尽管生活贫困,但诗人依然坚持努力,最终有了自己的家。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和叙述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诗中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只有通过努力和坚持,才能改变贫困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韦应物的个人经历有关,韦应物出身名门望族,但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贬谪和罢官,在贫困的生活中,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努力工作和生活,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自己和小儿的生活境遇,表达了对家庭生计的忧虑和对勤劳工作的赞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奋斗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