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喜韩樽相过
唐·李白
昔闻东阳水,今见东阳吏。
一行佐明府,政成当早逝。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浊酒聊自适,清言本东林。
杳杳双鹊鸣庭除,东阳吏传昌甫书。
延颈览八荒,何如观四溟。
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林。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从前听说过东阳的水,如今见到了东阳的官吏。
你一行辅佐着明府,政绩显著应当早日升迁。
你弹的素琴本来就没有弦,滤酒用的是葛布头巾。
在北窗下吹拂着清风,自称是羲皇上的人。
什么时候你能到栗里来,一见如故成为平生知己。
浊酒聊以自得其乐,清谈本是东林寺的传统。
庭院中双鹊杳杳鸣叫,东阳吏传来了昌甫的书信。
伸长脖子远望八方,哪里比得上观看四海。
鸿鹄飞去不再返回,勾吴之地遥远又艰险。
展翅万里之遥,行止自如自成一片树林。
释义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友人韩樽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赞美,诗中通过描绘东阳吏传书、双鹊鸣叫等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同时表达了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展现了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中“杳杳双鹊鸣庭除,东阳吏传昌甫书”一句,通过双鹊的鸣叫和东阳吏传书的情节,巧妙地引出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诗中“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等句,也展现了李白高洁脱俗、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与韩樽的交往有关,韩樽是李白的好友之一,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在韩樽前往东阳任职期间,李白可能因思念友人而创作了这首诗,诗中通过对东阳吏传书、双鹊鸣叫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同时也展现了李白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高洁品格的赞赏。
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包括诗词原文、作者及朝代、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等方面,希望这些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