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仙
唐·杜光庭
新春要觅烧丹处,不住青城住赤城。
且喜道人无别事,每来高论两三声。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光庭(850年-933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光庭,字圣宾(一作宾圣),号东瀛子,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西安)人,晚唐五代时期著名道士,道教理论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早年举进士不第,后入天台山学道,师从应夷节,得司马承祯真传,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传人,杜光庭博学多才,对道教义理、斋醮科仪、道教文学、历史文献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贡献,他的著作丰富,包括《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等,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新春时节,我欲寻找炼丹修行的圣地,
不选择青城山,而是选择了赤城山。
幸运的是,道人们并无他事缠身,
每次前来,都能与我高谈阔论两三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新春时节寻找炼丹修行之地的情景,他放弃了著名的道教圣地青城山,而选择了赤城山,在赤城山,他与道人们相处融洽,每次来访都能听到他们的高论,表达了诗人对道教修行的向往和对道人们智慧的赞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道教修行的追求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首句“新春要觅烧丹处”点明了时间(新春)和目的(觅烧丹处),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次句“不住青城住赤城”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赤城山的偏爱,后两句则通过描写与道人们的交流,展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热爱和对道人们智慧的敬仰,整首诗意境清幽,语言质朴,富有哲理,体现了唐代道教诗歌的特色。
创作背景
杜光庭作为道教上清派的传人,对道教修行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赤城山时所作,新春时节,万物复苏,正是修行的好时节,诗人放弃了著名的青城山,而选择了相对冷门的赤城山,可能是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更适合自己修行的环境,与道人们的交流,也让他对道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富有哲理和意境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