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思世事悲身事,更听风声杂雨声。全诗是什么?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感怀

唐·杜荀鹤

因思世事悲身事,更听风声杂雨声。

重重帘幕寒犹在,久久灯前梦未成。

拥膝暗吟谁解意,凭栏惆怅独伤情。

欲知此夜愁多少,月照阶前到天明。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考不第,后曾一度隐居庐山,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质朴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杜荀鹤的诗作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因为思考世间的种种事情而悲伤自己的遭遇,又听到风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重重的帘幕遮挡不住寒气,久久地坐在灯前却难以入眠,我拥抱着膝盖暗自吟诵,谁能理解我的心意?我独自凭栏惆怅,满心伤感,想要知道这个夜晚我有多少愁绪,就看那月光一直照耀着台阶直到天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和自身遭遇的深深忧虑和悲伤,首句“因思世事悲身事”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愁思之源,即对社会现实和自身命运的思考,次句“更听风声杂雨声”以自然景象烘托出诗人的悲凉心境,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难以入眠、独自伤感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将诗人的愁思和悲凉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营造出一种悲凉、孤寂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则通过诗人的动作和内心独白,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愁思和悲凉心境,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晚年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诗人自身也经历了多次科举不第和仕途不顺的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世事和自身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悲伤,秋夜的景象触发了诗人的愁思,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