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金山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金山行
宋·王安石
赫日曈曈涌海门,黄流混混泝河源。
鼓钟匝岸声宏远,旌旆连空色蓊郁。
云涛蹴天随风起,雨足洒地骄雷怒。
独乘小艇寻何处,试与渔人相尔汝。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红日光芒四射从海上升起,黄河之水滚滚而来仿佛追溯着河源,鼓钟之声在岸边回荡,声音宏远;旌旗与天空相连,色彩浓郁茂盛,云涛翻滚,仿佛要蹴天而起,随着风起云涌;雨水充足,洒落大地,伴随着骄雷的怒吼,我独自乘坐小艇在寻找什么呢?试着与渔人亲近交谈。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附近壮观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首联写日出和海潮的壮丽,颔联写寺庙的钟声和旌旗的繁盛,颈联写云涛和骄雷的气势,尾联则表达了诗人与渔人亲近的愿望,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赏析: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金山一带的壮丽景色,首联“赫日曈曈涌海门,黄流混混泝河源”以红日和海潮为开篇,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颔联则通过鼓钟和旌旗的描绘,展现了寺庙的庄严和繁盛,颈联的“云涛蹴天随风起,雨足洒地骄雷怒”更是将自然景象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则以一种闲适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与渔人亲近的愿望,使整首诗在气势磅礴之余,又增添了一份亲切和闲适。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仕途不顺,被贬谪之际,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和深邃的目光去审视世界,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金山时,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触动,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金山一带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王安石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这首诗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