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常碌碌”,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唐·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哉?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号登龙门,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闻君侯博雅好古,山居闲放,有倚马之才,干将莫邪之器,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常碌碌。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奔放,风格雄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我听说天下的谈论之士,聚在一起说:“活着如果不能被封为万户侯,但愿能结识一下韩荆州。”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韩荆州有周公那样的风范,亲自做吐哺握发之事,使得海内的豪杰之士都奔走而归附他,一经他的品题,便声名大增十倍,所以那些隐居不仕、怀才抱德之士,都希望能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一生的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骄傲,不因他们贫贱而轻视他们,那么在这三千宾客中就一定有毛遂那样的人,假使我李白能有幸脱颖而出,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流落在楚、汉之地,十五岁时爱好剑术,遍访诸侯;三十岁时文章有成,历尽卿相之门,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过万人,王公大人们都赞许我有义气,讲交情,这是我的过去的心迹,怎敢不尽情地向您表露呢?
您的文章和德行能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您的文章与造化同功,您的学问穷究天人之际,希望您开阔胸襟,不要因为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假如您能接纳我,让我参加宴会,纵情畅谈,那么请让我即日献上万言长书,靠着马就能迅速写成,如今天下人都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看作美士,您何必吝惜阶前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时,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号称登龙门,一经龙门登录,便声价十倍,所以那些隐居不仕、怀才抱德之士,都希望能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一生的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骄傲,不因他们贫贱而轻视他们,那么在这三千宾客中就一定有毛遂那样的人,假使我李白能有幸脱颖而出,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的平民,流落在楚、汉之地,听说您学识渊博,喜好古物,在山林中过着闲放的生活,有倚马可待的才华,有干将莫邪那样的利器,我希望能听到您下达诏令,派遣材官(选拔人才),我耻于像那些腐儒一样常常碌碌无为。
释义: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孟少府(孟浩然)的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对孟少府的敬仰之情,并希望孟少府能够赏识自己,给予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诗中“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常碌碌”表达了李白渴望被重用、不愿碌碌无为的志向。
赏析:
这首诗以议论开篇,通过引用天下谈士对韩荆州的赞誉,引出自己对孟少府的敬仰之情,李白以自述的方式,介绍了自己的身世、才华和志向,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孟少府赏识和重用的愿望,李白以“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常碌碌”作为结尾,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自己渴望被重用、不愿碌碌无为的志向,整首诗语言流畅、气势磅礴,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才华横溢的个性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当时的处境有关,李白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曾多次上书自荐,但均未得到重用,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向孟少府表达敬仰之情和施展才华的愿望,可能是在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寄托,这首诗也反映了李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满足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