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巢东望知何处,空羡归鸦解满林。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14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燕诗

唐·杜甫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

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故巢东望知何处,空羡归鸦解满林。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生活在公元712年至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早年游历四方,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期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由潭州前往岳阳的途中,于一条小船上逝世,时年五十九岁。

译文

燕子不只是为了躲避霜雪才南飞,更因为同伴稀少而感到孤独,它们知道四季更替的规律,到了八月就自然知道要飞回北方,春天的景色它们或许无暇顾及,但幼雏们已经学会了寻找归途的时机,向东遥望,旧巢在何处已不得而知,只能空自羡慕那些能够成群结队飞回林中的归鸦。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燕子的归途,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旧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的感慨,诗中“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表达了燕子南飞不仅是为了躲避恶劣的天气,更是因为同伴稀少而感到孤独,这与诗人自身的境遇相呼应。“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则体现了燕子对季节更替的敏感和归巢的本能,而诗人却无法像燕子一样找到归途。“故巢东望知何处,空羡归鸦解满林”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归鸦的羡慕。

赏析

这首诗以燕子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旧友的思念之情,诗中“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和“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两句,既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又暗含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漂泊无定的感慨,而“故巢东望知何处,空羡归鸦解满林”两句,则更是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的漂泊生活有关,杜甫一生历经坎坷,多次流离失所,对故土和旧友的思念之情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在这首诗中,他借燕子归巢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归途的渴望,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漂泊无定的感慨,以及对归鸦等自然生物的羡慕之情,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首充满深情厚意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