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沮水嶓山名古今,聊将行役当登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韩愈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他早年仕途不顺,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均未得到回应,后历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因上书言事而得罪权贵,被贬为连州阳山令,后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晚年因谏迎佛骨而再次被贬,最终病逝于长安,韩愈的诗文作品颇丰,其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被尊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译文
沮水和嶓山自古以来就很有名,姑且把这次被贬谪的行程当作登临游览吧。
云彩横亘在秦岭之上,我的家在哪里?大雪堆积在蓝关之上,马儿也无法前行。
知道你远道而来一定是有原因的,那就请你在瘴江边为我收尸吧。
(注:原诗中“沮水嶓山名古今,聊将行役当登临”两句为开篇,但后续诗句与这两句在内容上更为紧密相关,故在此提供完整译文以便理解。)
释义
这首诗是韩愈在被贬谪至蓝关途中写给侄孙韩湘的,诗中表达了韩愈对贬谪生涯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和坚韧,首句“沮水嶓山名古今”以自然景观开篇,既点明了行程的地点,又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永恒,次句“聊将行役当登临”则表达了韩愈将贬谪视为游历的豁达心态,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秦岭和蓝关的艰难景象,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悲观预期,进一步突出了贬谪生涯的艰辛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首句与次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沮水嶓山的永恒与行役的短暂、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坎坷,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韩愈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慨,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秦岭和蓝关作为象征性的意象,既代表了贬谪生涯的艰难和险阻,也暗示了韩愈对未来的悲观预期,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和深刻。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具有鲜明的特点,韩愈的诗歌以雄奇奔放、气势磅礴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描绘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和形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韩愈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被贬为连州阳山令途中写成的,当时韩愈因上书言事而得罪了权贵,被贬至偏远的阳山,在赴任途中,他经过蓝关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他对贬谪生涯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和坚韧,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韩愈个人的遭遇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和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