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宴
唐·韦庄
绣筵银烛燕宫夜,一饮千锺未足豪。
醉折花枝作酒筹,谪仙已去卧松涛。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动乱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入蜀依附前蜀政权,曾任宰相,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多姿,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在装饰华丽的宴席上,银烛高照,如同燕宫之夜般辉煌,即便是饮下千杯酒,也未能尽显豪情壮志,醉意朦胧中,我折下花枝当作酒筹继续畅饮,而那位如同谪仙般的人物(可能暗指李白)早已离去,卧眠于松涛之间。
释义
绣筵银烛:形容宴会场面华丽,绣制的桌布与银色的烛光交相辉映。
燕宫夜:借指宴会的奢华与宫廷夜宴的盛况。
一饮千锺:夸张地表达饮酒之多,锺为古代量器,千锺形容海量。
未足豪:意指即便喝得再多,也未能完全展现出内心的豪情壮志。
醉折花枝:以折花为酒筹,表现酒宴中的欢乐与放纵。
谪仙已去:暗指某位才华横溢却已离世的人物,如李白常被称作“谪仙人”。
卧松涛:形容离世之人归隐自然,与松涛为伴。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参加的一场奢华夜宴,通过“绣筵银烛”与“一饮千锺”的描绘,展现了宴会的豪华与热闹,在醉意中,诗人却流露出一种对逝去英雄的怀念与自我未能完全释放豪情的遗憾,后两句通过“醉折花枝”与“谪仙已去”的对比,既表现了酒宴的欢乐,又寄托了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现实的描绘,也有对过去的追忆,展现了韦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唐朝的衰落与灭亡,对时代的变迁有着深刻的感受,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仕途不顺或心境低落之时,通过描绘一场奢华的夜宴,寄托了诗人对往昔辉煌岁月的怀念,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无奈与感慨,诗中对“谪仙已去”的提及,也可能暗含了对历史上那些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人物的同情与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