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其二
此身自笑如稊米,加损宁能系太仓?
宜笑宜颦掌中事,半醒半醉酒中乡。
作者及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其二)
我自嘲自己的身躯如同微小的稊米,增加或减少又怎能影响到太仓的存储呢?
无论是欢笑还是皱眉,都不过是手掌中的小事罢了,我且在这半醒半醉的酒乡中逍遥自在。
释义
“此身自笑如稊米,加损宁能系太仓?”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宇宙万物中的渺小地位的清醒认识,稊米,即小米粒,太仓则指国家的大粮仓,诗人以稊米自喻,表明自己无论得失、荣辱,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不会影响到大局。
“宜笑宜颦掌中事,半醒半醉酒中乡。”这两句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都不过是生活中的小事,不值得过分挂怀,诗人选择在半醒半醉的状态中享受生活,体现了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通过描绘观潮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此身自笑如稊米,加损宁能系太仓?”两句,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诗人以稊米自喻,表明自己无论得失荣辱,都不过是宇宙万物中的渺小存在,不会影响到大局,这种认识使诗人能够超越个人得失,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去面对生活。
“宜笑宜颦掌中事,半醒半醉酒中乡。”两句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人认为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都不过是生活中的小事,不值得过分挂怀,他选择在半醒半醉的状态中享受生活,这种生活态度既体现了诗人的豁达洒脱,也反映了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虽得赦免,但仕途仍不顺畅,在杭州任通判期间,他有机会观赏到壮观的浙江潮,并因此触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观潮的所见所感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诗人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背景下,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