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朝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使君老去悲才尽,诗句难追节物新。
(注:“使君老去悲才尽,诗句难追节物新”并非直接出自刘禹锡的某一完整诗篇,而是根据刘禹锡的诗意与风格虚构融合而成,用以体现其晚年对才华流逝及时节更迭的感慨,为便于解析,以下内容将基于这一虚构情境进行构建。)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作风格豪迈,意境深远,尤善讽刺时政,晚年作品则多抒发人生感慨与自然之美。
译文
谁说人不怕老呢?老了又有谁来怜惜呢?身体日渐消瘦,衣带越来越松,头发稀疏,帽子自然偏斜,因为爱惜眼睛而不再多读书,为了延年益寿而常做艾灸,经历过的事情多了,也就更加明白事理,看待人也如同看待流水一般,细细想来,这些都是幸运啊,从此便心境悠然,不要说夕阳已近山头,因为它的余晖还可以照亮整个天空,沉舟旁边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今天听你吟咏这一曲,暂且借这杯酒振奋精神,我这位使君老去,悲叹才华已尽,难以再写出紧跟时节变换的新诗句了。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变化,表达了对生命老去的淡然接受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透露出对过往才华的怀念及对当前创作力下降的无奈。
赏析
“使君老去悲才尽,诗句难追节物新”一句,深刻反映了诗人晚年对自我才华流逝的感慨与无奈,前半句“使君老去”直接点出主题,后半句“悲才尽”则表达了诗人对创作力下降的哀伤,而“诗句难追节物新”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奈,即难以再创作出紧跟时节变换的新颖诗句,整句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也展现了其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
创作背景
虽然“使君老去悲才尽,诗句难追节物新”并非直接出自刘禹锡的某一完整诗篇,但可以推测,这样的感慨可能源于刘禹锡晚年对自我才华与生命状态的深刻反思,刘禹锡一生历经坎坷,晚年虽仕途不顺,但心境却日益豁达,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命老去的淡然接受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透露出对过往才华的怀念与对当前创作力下降的无奈,这种情感与心境的交织,构成了他晚年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