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宿东林寺
唐·韦应物
永怀霜露时,芳草自留客。
还及潦初退,孤舟泊前浦。
日暮但闻钟,深林何处逢。
苍茫不可问,寒月照孤松。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此句为后人根据韦应物诗意附会添加,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所需,特此说明)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入仕为官,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文学创作,他的诗歌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仕途坎坷的感慨,韦应物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注:由于“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非原诗内容,以下译文基于原诗《宿东林寺》进行翻译)
永远怀念着那些霜露满地的日子,芳草似乎也在挽留我这位过客。
正好赶上洪水刚刚退去,我独自驾着小舟停泊在前方的水边。
日暮时分只听见寺庙的钟声,却不知何时能在深林中与你相逢。
苍茫的夜色让人无法询问,只有寒冷的月光照耀着孤独的松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东林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寺庙钟声,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永怀霜露时,芳草自留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还及潦初退,孤舟泊前浦”则描绘了诗人独自驾舟停泊在水边的情景;“日暮但闻钟,深林何处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未知未来的迷茫;“苍茫不可问,寒月照孤松”则通过描绘寒冷的月光和孤独的松树,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寺庙钟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境界,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孤独和迷茫,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游历山水时夜宿东林寺所作,东林寺位于庐山南麓,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韦应物在游历过程中被东林寺的美景和钟声所吸引,于是夜宿于此并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既有对东林寺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