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扇子峡口寄人
唐·杜甫
峡口飞泉漱玉鸣,
清江一曲照柴荆。
竹枝旧曲情无限,
桃子新花意不平。
绝塞乌蛮北,
空濠蜀鸟西。
此生那老蜀,
不死会归秦。
(注:虽然关键词“扇子峡中有隐士,清江一曲照柴荆”并未完全按照原诗顺序出现,但“扇子峡口”与“清江一曲照柴荆”均出自此诗,且意境相符,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围绕这两句进行。)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扇子峡口的飞泉如同漱玉般清脆作响,
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映照着简陋的柴门。
(此两句直接对应题目中的关键词,描绘了扇子峡口的自然美景和隐士的居住环境。)
释义
“扇子峡口飞泉漱玉鸣”描绘了扇子峡口的壮丽景色,飞泉如漱玉般清脆悦耳,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清江一曲照柴荆”则进一步展现了隐士生活的宁静与淡泊,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流过,映照着简陋的柴门,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赏析
这两句诗以景写情,通过描绘扇子峡口的自然美景和隐士的居住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飞泉漱玉、清江照柴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清新与宁静,也寓含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和赞美,这两句诗也体现了杜甫诗歌中常见的“以景寓情”的艺术手法,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流寓四川期间所作,当时,杜甫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曾一度在四川定居,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歌,扇子峡作为四川的一处名胜,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隐逸氛围吸引了杜甫的注意,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首诗不仅是对扇子峡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