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不恨无人识,且复长歌入暮烟。的解释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上

唐·罗隐

漾漾江水碧,行行带日斜。

扁舟不恨无人识,且复长歌入暮烟。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多讽刺现实之作,亦有不少抒发个人情怀与抱负的诗篇。

译文

江水悠悠泛着碧绿的波光,小船随着日影西斜缓缓前行。

小舟并不怨恨无人赏识它的存在,只愿伴着长歌悠然驶入傍晚的烟霭之中。

释义

漾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行行:小船行进的样子。

带日斜:随着太阳西斜。

扁舟:小船。

不恨:不怨恨。

长歌:放声高歌,表达情感。

暮烟:傍晚的烟雾。

赏析

这首诗以江上泛舟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首句“漾漾江水碧,行行带日斜”描绘了江水清澈、日影西斜的宁静景象,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次句“扁舟不恨无人识,且复长歌入暮烟”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小舟虽小,却不因无人赏识而心生怨恨,反而以长歌相伴,悠然自得地驶入傍晚的烟霭之中,这种心态反映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罗隐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这使他深感怀才不遇,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江上泛舟的宁静景象和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罗隐作为一位文学家的独特气质和人生哲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