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宋·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闻,
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
雨来春草一番多。
闲居二首·其二
宋·司马光
安贫守贱最堪羞,
谩道吾家世六侯。
箪食豆羹长自足,
悠然自适君知否?
身与浮名若个亲?
作者及朝代
作者: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这一大型编年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政治上,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保守,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文作品也颇丰,风格朴实无华,注重实用。
译文
闲居二首·其二
安于贫贱是最让人羞愧的,
别总说我家世代都是高官显贵。
一箪饭一豆羹就足以让我长久满足,
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你是否知晓?
试问,我与那虚名浮利哪一个更为亲近?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司马光对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他并不以家世的显赫为荣,反而认为安于贫贱是可耻的,但这并非指物质上的贫困,而是指精神上的贫瘠,他强调,即使生活简朴,只要内心满足,就能悠然自得,而这种生活态度远比追求浮名虚利要来得珍贵。
赏析
这首诗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首句“安贫守贱最堪羞”直接点出主题,表明诗人对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贫贱生活的否定态度。“箪食豆羹长自足”一句,通过描绘一种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而“悠然自适君知否?身与浮名若个亲?”两句,则通过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浮名虚利的蔑视,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司马光晚年时期,当时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排挤,被迫离开朝廷,过上了闲居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司马光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他逐渐认识到,与其追求功名利禄,不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和对于浮名虚利的蔑视,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司马光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启示人们要正确看待名利,追求内心的真正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