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村居
唐·张籍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别作: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注:由于“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并非直接出自张籍的《村居》,而是秦韬玉的《贫女》中的别作或流传变体中的一句,为保持题目要求,以下分析以秦韬玉的《贫女》及此句为核心进行展开,同时提及张籍的《村居》作为背景参考。)
作者简介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应进士不第,后得中进士,官至右拾遗、员外郎,秦韬玉的诗作以咏史诗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著称,风格婉丽,情感深沉。
译文
蓬门简陋未识绮罗之香,想要托付良媒却又暗自神伤。
有谁欣赏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爱怜我俭朴的梳妆。
敢于夸耀自己的十指针线精巧,却不愿与人比试画眉的长短。
夜晚当户织布声音咿哑作响,地炉里用豆秸煎着粗劣的土茶。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贫女的形象,表达了她虽贫却有志,虽美却不炫耀,以及因家境贫寒而难以找到良缘的无奈与哀怨。“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贫女勤劳简朴的生活场景,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赏析
这首诗以贫女自叙的口吻,用朴素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虽贫却有志、虽美却不炫耀的贫女形象,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构思巧妙,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贫女的悲惨命运和无奈心境,特别是“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两句,不仅描绘了贫女勤劳的生活画面,也暗示了她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孤独。
创作背景
秦韬玉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通过《贫女》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和怜悯,也寄托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美好人性的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自己身处乱世、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