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田舍
唐·王建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当户织成机杼响,知渠唤作小姑家。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诗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别具一格,在传统宫怨题材之外,更多地表现了宫中下层宫女的生活情态,今存有《王建集》八卷、《王建宫词》一卷。
译文
江边的农家女儿头上梳着双丫髻,常常跟随母亲一起从事种桑养蚕、纺麻织布的劳动,她们在自家门前织布的机杼声响起时,就知道那是邻居家的小姑来串门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首句“江头女儿双髻丫”通过描写农家少女的发型,展现了她们的纯真与质朴;次句“常随阿母供桑麻”则揭示了她们勤劳的生活状态,经常跟随母亲从事农业生产,后两句通过机杼声和“小姑家”的呼唤,进一步渲染了田园生活的温馨与和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唐代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农家少女的形象,她们不仅美丽可爱,而且勤劳善良,展现了唐代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美好,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
王建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诗人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这些社会问题,而是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通过对农家少女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唐代农村社会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它为我们了解唐代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